浙西南山区,丽水的千峰万壑间,一场共富实践正浸润着乡村的每个角落。不起眼的苔藓、古老的油茶林、特色麻鸭、清香的箬叶……这些原本“沉睡”的山货,正被一座座“共富工坊”唤醒,转化为群众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入。
这些是竞彩篮球购买:党建引领“共富工坊”建设的生动缩影。今年以来,省委赋予丽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“主战场”的重要定位,丽水以党建为魂、产业为基、服务为翼,全域打造“一县一品”山系工坊集群,建成1065家“共富工坊”,让7.7万余名山区群众,其中包括1.4万余名低收入群体,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,人均月增收2850余元,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2.24亿余元。
从空心村的闲置土地到热闹的共富基地,从零散的农户到抱团的产业链,“共富工坊”正悄然改变着浙西南山区的致富图景。
党建联建聚合力:小工坊发挥大作用,空心村焕发生机
“领养3亩苔藓,能有2万多元收成!日常就是松松土、浇浇水,一点不费劲,没想到咱老年人在家门口也能挣钱。”秋日的阳光洒在景宁毛垟乡陈坪自然村的苔藓种植基地,68岁的党员陈孟通蹲在田埂上,看着连片的翠绿苔藓,满脸笑容。
这一改变,始于丽水以党建为纽带,以“共富工坊”为载体,有效搭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平台。
为了让工坊建设更规范、能长效,我市深化开展“百坊示范、千坊提升”行动,组织部门联合工坊牵头单位专项研究,围绕六大类工坊,分类量身定制48条建设标准,跟进建立以自身营收、带动就业、促进增收等为核心的“共富工坊”绩效评价体系,构建“准入—评价—退出”闭环机制,累计遴选101家潜力工坊重点赋能,及时清退不符合标准的工坊,引领带动全市工坊提质增效。
根据不同村庄的特点,我市在“共富工坊”建设上分类探索村集体牵头组建、农创客领建、跨村共建、社企联建等运营模式,因地制宜拓展“土地流转+优先雇用+按股分红”等利益联结机制,构建村集体盘活资源收租金,低收入农户资源入股获“股金”、上岗就业挣“薪金”,企业集约运营降“本金”的共富新格局。
陈孟通正是受益于此。他所在的景宁毛垟乡依托苔藓特色产业,打造“大藓身手”共富工坊,由村集体担任“经纪人”开展订单和用工对接,推出群众苔藓领养共创项目,由强村公司出钱购买物资,企业免费提供种苗并回收,群众只要提供土地和日常的简单养护就能从中赚取每亩约8000元的收入,强村公司也能获取一定的管理费用。
如今,绿意盎然的苔藓成了村民的“绿色银行”。苔藓种植面积拓展到了500多亩,带动本村及周边4个空心村、200余名留守村民上岗就业,助力村集体经济年增收80余万元。
在产业链延伸上,党建的“黏合作用”凸显。丽水以产业链党建为牵引,推动“共富工坊”深度嵌入县域产业链发展,助力工坊突破单一生产环节,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。
缙云县针对麻鸭产业链条较短、增值空间有限的痛点,新增布局建设了10余家保种育种、肉食加工、羽毛制品及体育竞技等系列工坊,形成了“一毛不剩”全产业链,整体带动2.5万余名农民实现增收,人均年增收1.5万元以上。
目前,丽水已串珠成链打造山系茶、食用菌、林下中药材等19条产值亿元以上工坊示范带(集群),真正实现建好一批工坊、带强一个产业、致富一方群众。
产销联动拓市场:好产品走出大山,小品牌做成“金招牌”
走进庆元县五大堡乡濛淤村的傻宝黄粿工坊,磨粉机、拌料机、蒸汽炉与真空包装机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。“有了SC认证后,我们订单供不应求,年加工量超过了450吨,年产值有600多万元,今年产值预计还能增长20%以上。”傻宝黄粿工坊负责人吴祥宝开心地说。
黄粿的传统制作工艺需采用“草木灰”植物碱液,易导致产品中的铝含量不稳定,成为黄粿产业的发展瓶颈。市县相关部门联动,创新研发出了3种黄粿制作的新配方,并据此编制了《黄粿食品产业质量提升规范化操作指南》。2023年,全省首张黄粿生产许可证在庆元县顺利颁发。
让深山里的好产品走出大山,正是丽水“共富工坊”的又一发力点。
为了破解山区产品“品质好、卖不出”的难题,丽水制定“五好”产品标准——共富带动好、特色融入好、货源保障好、质量认证好、售后服务好,配套出台农创客SC认证奖补政策,积极探索“共享SC认证”、农事服务中心代加工等新模式,累计推动408款产品获得SC、绿色、欧盟CE等权威认证,认证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5%。
销路打通了,好产品才能变成“好收入”。丽水对内推动工坊产品进机关、进景区、进社区等“六进”,推动工坊产品入驻丽水商超;对外,瞄准电商赛道,市县联动建成9家“共富工坊”选品中心,对接抖音、快手、盒马等头部平台企业,让深山特产“飞”向全国。
针对单个工坊体量小、品牌弱的难题,丽水打出了“区域公共品牌”的王牌。通过产业协会整合资源、统一收购标准,“遂昌箬叶”“缙云菜干”“景宁600”等品牌声名鹊起。以“遂昌箬叶”为例,遂昌县依托浙西南箬叶主产区优势,打造“遂箬”品牌,并通过产业协会整合周边县市箬叶资源,推动全市箬叶产值突破3亿元,获得了五芳斋等头部企业的高度认可。
服务护航促提升:技能送到田间地头,保障暖到群众心坎
“共富工坊”能否行稳致远,长效化的服务保障是关键一环。丽水正努力让服务多跑路,群众少跑腿,为工坊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青田县素有“浙南油库”之称,但因种植分散、基础设施薄弱,油茶产业一度陷入“大而不强”的困境。当地政府在季宅乡盘活5000多平方米闲置土地,建成集烘干、脱壳、榨油于一体的“浙南油库 兴林益农”共富工坊和省共享林事服务中心,结合当地油茶预处理中心,让原本需外运加工的油茶果,在家门口就能完成“一站式”收购与处理。
“以前愁运输、愁销路,现在只管把树种好,家门口就有人收!”种植户魏志品的话,道出了众多农户的心声。2024年,该“共富工坊”与青田县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计收购油茶果390万斤,产出山茶油17.5万余斤,产值超1300万元。
这样的服务网络正遍布丽水全域。为提升“共富工坊”集成化长效化水平,丽水牵引各类资源要素向工坊集聚,为工坊可持续发展提供精准服务。9个县(市、区)实现“共富工坊”服务中心全覆盖,31家乡镇服务驿站扎根特色产业区,用工对接、订单统筹、技能培训“一站式”搞定,累计促成就业9100多人、统筹订单560个、惠及452个工坊。
为了让群众在工坊安心就业,丽水出台2025年来料加工式“共富工坊”奖补政策,为运行良好的工坊发放“稳岗奖补”,联合金融机构开展“金融助坊”行动,更为工坊从业者量身定制保险方案,将保障年龄扩大到75周岁,解除劳动者和雇主的后顾之忧。
技能提升则让群众“底气更足”。丽水推动“共富工坊”与职业院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依托“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”,把课堂“搬”到田间地头、生产车间,产品开发、市场营销、品牌建设等实用技能培训,已惠及10万余人次。针对苔藓种植、火腿切片等特色产业,丽水还自主开发56项省级专项技能职业能力考核规范,推出“共富技能培训券”,为2000余名超法定劳动年龄的从业者免费培训,累计推动1.6万余名城乡群众持证上岗。
龙泉市宝溪乡开设“不灭窑火”共富技能学堂,针对品质服务、科学种养等开展系统培训,提升村民就业创业能力,还为农家乐、民宿业主提供设计、取名、政策申领等“一条龙”创业指导和跟踪服务,助力村民稳定增收,目前已发展农家乐(民宿)27家,2024年该乡的溪头村通过“共富工坊”带动整村运营,获评世界“最佳旅游乡村”。
从党建引路铺就共富基石,到产销联动打开市场大门,再到精准服务保障长远发展,丽水的“共富工坊”正在绿水青山间描绘出一幅“人人有事做,家家有收入”的生动图景。这条独特的山区共富之路,正越走越宽广。